东风柳汽:71年老国企如何用“智造”重构汽车工业逻辑
9月16日,央视财经《硬核智造厂》走进东风柳汽。当央视财经的直播镜头掠过东风柳汽厂区上空,车间内机械臂的弧线、激光束的经纬、测试场内的身姿,看似是一场工业美学秀,实则藏着中国汽车工业的进化密码。这个有着71年历史的老厂,没有沉溺于资历光环,而是用老底蕴嫁接新科技,走出了一条属于国企的破局之路。在这里我们将看到东风柳汽的硬核智造实力,何为可靠制造、何为中国智造。
这场直播不只是看新鲜,更值得我们深挖:当传统国企拥抱智造,究竟能为行业带来怎样的新思考?
速度与精度:柔性生产背后,是国企对市场响应力的重构
直播镜头里,冲压车间4000吨压机启动时地面无震、钢板塑形误差近乎归零,焊装车间136台机器人组成天团、94.5%自动化率支撑100种车型共线生产。这些画面让人惊叹 效率之高,但更值得关注的是其背后的柔性生产逻辑:过去汽车工厂一条线产一款车,换型需停工一周,而东风柳汽通过MES、中控系统协同,半天就能完成切换,还能兼容十大平台车型。
这背后折射出的,是国企对市场响应力的全新理解。长期以来,船大难掉头是外界对国企的刻板印象,但东风柳汽用实践打破了这种认知:它没有为了自动化而盲目堆砌设备,而是将数字化系统与生产流程深度融合,让多品种、小批量的订单需求能快速落地。这种能力在当下汽车行业尤为关键,新能源车型迭代加速、用户定制化需求增多,谁能快速响应,谁就能抢占先机。
东风柳汽的探索证明:国企的规模优势与灵活响应并非对立,只要用技术重构生产逻辑,大块头也能跳出轻盈舞步。
安全与全链条实力:东风柳汽安全体系的核心支撑
从技术维度看,安全与硬核研发深度绑定。以保障驾乘人员安全的龙骨车身为例,其通过纵横向梁精密拼接成封闭框架,构建出能高效分散冲击力的多路径传力系统,为确保这一结构真正经得起实战考验,研发团队不仅开展大量CAE仿真模拟,更完成超30次覆盖各类事故场景的实车碰撞测试,最终顺利通过全球严苛的欧盟ECE R29标准认证,让守住乘员生存空间的安全目标,从设计图纸变为可靠现实。
而技术的落地,离不开人才团队的攻坚支撑。在车架制造环节,吴柳宁团队针对5000T 重型压力机控制系统这一曾被国外垄断的黑匣子技术,耗时一年攻克难题:通过上万次仿真试验与现场优化,不仅打破技术壁垒,更将滑块平行度精度从±3.5毫米提升至±2毫米,让车架大梁的加工质量更稳定,从承载基础层面筑牢车辆行驶安全。
事实上,从龙骨车身的研发优化,到涂装工艺的安全升级,再到车架制造的精度提升,东风柳汽每一项安全相关的技术突破背后,都有这样的专业团队在深耕,正是这份技术+人才的双重保障,让安全真正贯穿于生产制造的核心环节。
智驾硬实力:东风柳汽对产品品质的极致坚守
在智能化赛道上,东风柳汽交出了极具竞争力的答卷。自主研发的乘龙领航智能辅助驾驶系统,已在港口等封闭场景实现规模化无人化应用。这套系统的核心优势在于快与准:智驾反应速度精准到毫秒级,能第一时间捕捉路况变化;定位精度达厘米级,确保车辆在复杂作业环境中不偏差;再叠加AI大模型实时生成安全行驶轨迹,配合三重冗余安全智驾系统,即便遇到突发状况,也能通过多套方案保障车辆可控,真正将智能与安全深度绑定。
智能化的底气,源于东风柳汽对产品品质的极致坚守。从研发实验室的参数模拟,到试验场的实地验证,每一款车型都要经历极限考验:重载爬坡测试验证动力与承载的双重韧性,高速避险试验打磨操控与制动的响应精度,强化坏路行驶则检验车身与底盘的耐用性。无论是漆面耐候性的3000小时暴晒测试,还是龙骨车身的超30次实车碰撞,柳汽从不把性能指标停留在纸面上,而是通过反复打磨,让每一项品质承诺都经得起用户的实际检验。
国企新担当:卡友回家来共创 厚积薄发启新程
不同于单纯追求技术创新,东风柳汽始终将用户需求作为研发的出发点。通过常态化开展卡友回家专项活动,企业搭建起与用户双向沟通的机制化平台,听卡友聊运输路上的真实痛点,收集他们的优化建议,让产品改进更贴合实际运营场景。
这种用户共创模式,不仅体现了柳汽从制造向智造的转型思路,更彰显了其以用户为中心的企业价值观,让技术创新真正服务于用户需求。
在汽车工业变革浪潮中,东风柳汽用实践打破了国企保守的刻板印象:71年的制造资历不是负担,而是技术积累与品质把控的厚积薄发。它的探索为行业提供了清晰思路:真正的智造转型,不是跟风追热点,而是找准定位把优势做透;真正的企业长青,不是追求短期热度,而是在守正(坚守品质、责任)与创新(智驾、新能源)中找到平衡。
如今,东风柳汽已在新能源、智能化赛道加速奔跑,未来,这家老国企必将为中国汽车工业贡献更多惊喜,在全球赛道上跑出更亮眼的成绩。